六校联合“一带一路”政策宣讲调研服务团实践成果交流发布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28浏览次数:291

      适逢建国66周年、合肥工业大学70华诞之际,2015年10月6日,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六校联合团队实践成果交流发布会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张效英、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庆承松,滁州学院党委宣传部、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我校团委负责人应邀出席发布会,与来自合肥工业大学、海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滁州学院六校实践联队相关教师、学生代表30余人参加了成果交流发布活动

    成果发布会由校团委书记陈文恩主持六校联合实践团队顾问、校党委副书记张效英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代表学校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代表表示欢迎。张效英高度评价了六校联合一带一路暑期实践团队的组合模式和工作情况,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实践意义和工作成果,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辛勤付出,鼓励和要求联合团队积极做好团队后期成果展示等工作。联合实践团队首席专家、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檀江林教授介绍了六校联合实践团队设计理念及报告完成情况。六校联合实践团队顾问、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庆承松总结了本次活动,并向所有团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六校联合记录片《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负责人介绍展示了记录片的制作理念和流程,该记录片通过镜头记录了河西走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及一代一路政策的宣讲普及情况,真实、客观的展现该地区人们工作的环境和生活状态、当地民众对一带一路政策和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的了解的现状和面临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加深社会大众对一带一路政策和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的了解与关注。

    团队交流研讨会由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王一钦老师主持。滁州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汪才明对所在学校支持实践团队的主要经验进行了交流,高度评价了六校联合暑期实践团队的实践活动和成果,对此次六校联合暑期实践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赞扬。实践联队指导教师、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黄丽芹作了交流会小结,介绍了六校联合暑期实践团队的实践活动积极做法,阐述了此次暑期联合实践团队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前景,对团队后续工作提出了希望,鼓励联合团队成员积极认真完善后期实践报告,为推动一带一路政策和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做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如何用现代新技术手段去宣传、弘扬、保护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在团中央学校部指导、支持下,由合肥工业大学、海南大学发起,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滁州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等,组建六校联合“一带一路”政策宣讲调研服务团。2015年7月,六校联合团队在兰州大学举行了出征仪式,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应邀出席仪式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据介绍,为深入研究河西走廊生态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关键性重大问题,宣讲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的深远意义,六校联合实践团队依据整体筹划,先后错落,有分有合,目标一致的总体工作安排,通过发放宣讲册、问卷收集、开展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法,借以厘清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河西走廊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了解当地基层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认知状况,探讨河西走廊地区生态文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开发状况、利用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课题进行深度调查与探索,并将以系列报告方式,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系列研究报告由合肥工业大学和海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滁州学院集体攻关完成。由一个总报告和六个分报告组成,总报告约25万多字。主要以河西走廊地区中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敦煌五地以及“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为研究对象,以“一带一路”宏观战略推进背景下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在强化顶层与底层沟通的同时,更凝聚基层群众的向心力。

    系列研究报告在厘清母亲河保护与兰州重化工业城市治理、当前武威生态环境、现代工业城市金昌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酒泉新能源建设、张掖生态旅游发展及敦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状基础上,探究兰州城市转型、武威土地荒漠化、金昌的循环经济、张掖生态旅游发展、酒泉新能源开发和敦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动因;进而采取多种优化政策,对症下药,持续探索兰州产业转型,有序推进武威防沙治沙举措,不断推广金昌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张掖生态旅游发展,开发利用酒泉新能源和积极保护敦煌历史文化遗产。

    “一带一路”政策宣讲调研服务团的实践活动,全程受到诸多媒体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数字安徽、人民网甘肃新闻、中国日报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社、科学网、光明网、中国林业网、中国青年网、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爱微帮、中安在线、中国甘肃网、兰州新闻网、《中国科学报》、《甘肃日报》、《海南日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30余篇次的系列报道,凸显六校实践联队形成的广泛社会效应和深厚影响力。